「2025台灣地板滾球運動邀請賽」邀請來自日本的6縣市共8位選手來臺灣交流。姚瑞宸攝
【姚瑞宸/臺中報導】臺灣地板滾球選手的實力,與跟其他國家選手相比,有一段差距。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總教練劉祥龍說,追根究底有兩大原因:「一個是選手在訓練量上普遍不足,第二是因為臺灣的『競技組』選手人數不多,且都是熟面孔,選手們交流的經驗不足。」增加國際交流,向國外取經,是突破的解方。
亞洲鄰近國家,像泰國、韓國、日本,都是以職業球團的方式培訓,職業或半職業的選手、教練、助理員,有專屬的訓練場館,配套的運科團隊等。「就像上班一樣,一個禮拜至少練3~5天,每天6~8小時。」劉祥龍說:「我們像在經營社團,一個月練1~2次就算多了,剩下的部分就只能靠選手自己,找時間、找人員、找場地,自己努力練習。」
場地和人力是最大的問題,國內除了臺東聖母醫院之外,沒有地板滾球專屬的訓練、比賽場地,而每次練球或比賽,都需要很多人力的支援,包含教練、軌道運動員、生活照顧員等,這些人很多都是志工。受限於上述因素,臺灣選手的訓練量明顯不足。
地板滾球每次練球或比賽,都需要很多人力的支援,包含教練、軌道運動員、生活照顧員等。姚瑞宸攝
另一方面,地板滾球參賽者需經醫生判定為腦性麻痺、脊椎損傷、中風、肌肉痿縮等疾病類別,再依個人肢體不方便的嚴重程度分為BC1~BC4級,才能參加『競技組』的比賽。
臺灣過去幾年持續出賽的地板滾球『競技組』選手,約50人上下,成績較好的選手大多是固定的熟面孔。因此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產生「向國外選手取經」的想法,「剛好我們跟日本、韓國、泰國有密切的配合、聯繫,有機會邀請他們來幫我們做課程訓練,或者面對面的交流比賽。」
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自2014年成立開始,就與亞洲地區各國地板滾球相關組織互動頻繁,多次透過參訪學習各國在地板滾球推廣及辦理賽事的經驗,同時積極邀請國外教練及選手來台指導和交流。
去年與日本愛媛地板滾球協會和韓國忠清北道地板滾球協會簽訂合作備忘錄,奠定未來雙方交流的模式。
日本選手來台灣比賽,交流不同的比賽經驗、技巧。姚瑞宸攝
去年,由二個單位來訪,今年由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帶隊出訪,3位台灣選手到日本愛媛縣交流,與愛媛、四國、九州、大阪等鄰近的縣市一起交流。六月份邀請泰國國家代表隊總教練來台分享訓練參賽的經驗,本月在臺中舉辦地板滾球邀請賽,邀請日本6縣市8位選手來臺灣交流比賽。預計11月底前往韓國忠州市,參訪韓國訓練的場域,及專職教練選手的訓練模式。
受限於經費,能夠出國比賽的選手相對有限,總教練劉祥龍說:「如果我們多辦一些國際交流活動,不管是對方帶選手教練來,或者我們帶選手教練過去,選手們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體驗,總比待在國內一直跟熟悉的選手比賽,那個經驗會好一點。」
新北市地板滾球協會的劉佳昇(右)再次贏得BC1組的第一名。姚瑞宸攝